lolita书籍百科(什么叫洛丽塔?)

儿童图书馆 2023-04-13 12:42 编辑:admin 275阅读

一、什么叫洛丽塔?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在1955年发表的成名小说。作品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

二、小说《Lolita》讲了什么?

  《洛丽塔》是作者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  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 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奸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这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特的欲望世界赋予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 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情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作为他的欲望对象,洛丽塔只不过是亨伯特意识的产物,是他异想天开地企图从外部的现实和时间中抢夺出来的一个幻想。

三、如何评价《Lolita》这本书或电影?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

《洛丽塔》这本小说刚刚写完的时候,被各种出版社拒绝,因为觉得太不道德了,后来终于在1958年出版。是因为很幸运,遇到了一大批作家和评论家,这些专业的读者他们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被亨伯特的魅力所折服。他们开始为这本小说辩护。

这些读者发现纳博科夫讲了一个和这本小说梗概不同的故事,好像在这部小说里埋下了一个陷阱。他所讲述的男女权力关系好像和我们表面看起来是相反的。什么意思呢?这本书看似是在讲恋童癖,但是这些作家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讲的不是一个狡猾的成年人去让小女孩堕落的故事,而是一个已经堕落的儿童去玩弄一个软弱的老男人的情欲的故事。

我看完了以后是觉得,洛最后说,他[一个帮助洛丽塔逃离亨亨,洛丽塔的情夫]伤了我的心,你[亨亨]却毁了我的一生。 看到这里很伤感,我并不认为亨亨应该承担所有责任。 从世俗的眼中,亨亨的确是个喜欢幼童的变态,可是他的爱也很纯真,仅仅是保持在安全距离以内。可是洛却引诱了他,让他为她疯狂,强制带她离开。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洛自己的任性毁了自己。

而且到最后,洛已经嫁作人妻,早已过了所谓‘小妖精’的年龄,亨亨依旧爱着洛。

这足以证明,这场游戏到最后,亨亨爱上的是洛,而不是代表幼童的洛丽塔了。

悲哀的是不管是洛,还是洛丽塔,都从来没有爱过亨亨。

爱,没有错。

错的只是挑错了对象,用错了方式。

四、《洛丽塔》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小说《洛丽塔》   ·作品简介   在读者、书评家、小说界中,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2005年9月是《洛丽塔》出版五十周年,各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出版机构,如美国的兰登书屋,英国的企鹅出版社,法国的伽理玛出版社,都相继推出了这本富有争议的名著的纪念收藏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赢得独家中文授权,第一次在中国推出没有任何删节的完整译本。   ·故事梗概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段肉麻的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1947年,亨伯特来到美国,任教于比利亚斯大学。他准备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写成一部教科书,于是他来到兰之蒂镇的寡妇夏洛特·黑兹太太家寄居,在那里他遇上了让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女孩:洛丽塔。亨伯特从餐厅里出来的时候看到了她,在太阳沐浴的一块草垫上,半裸着,跪着,以膝盖为轴转过身,蜂蜜样的肩膀和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让人目眩神迷。   那位令人神魂颠倒的小妖精迷住了他。她在他的身旁晃来晃去,令他无法专心写作,而她的母亲也对他一见钟情。黑兹太太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女儿对她亨伯特太太这个位置的威胁,在他们去滴漏湖度假的时候,黑兹太太还是以商量的口吻下达了命令:让洛丽塔去夏令营。然后她给亨伯特写了一封情书,向他求婚。虽然他爱的是黑兹太太的女儿,但他还是和黑兹太太结了婚。和黑兹太太结婚之后,洛丽塔成了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但他在日记里写下的那些对洛丽塔的情感剖白还是纸藏不住火,被他的现任太太发现之后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剧烈争吵。夏洛特一怒之下冲出家去,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撞上汽车一命呜呼。   亨伯特和洛丽塔终于走到了一起。他开车去夏令营,将洛丽塔母亲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她。他是兴高采烈地去的,尽管他感到一点内疚。他把洛丽塔接走,先骗她说她的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在路上,他们住进了一家旅馆,在大堂,洛丽塔遇上了一个秃顶像脏猪一样的老头儿,还有他的狗。晚上,当亨伯特将洛丽塔送上床,给她吃了安眠药,自己出去走到旅馆门外白色的台阶上,这时,那个秃顶的老头儿再次向他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但亨伯特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在第二天早上完成了不伦之恋,而且他知道了,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然后他们驱车往家赶。亨伯特越来越感到不安,觉得坐在旁边的洛丽塔像个索命的小冤魂。她要求在一个加油站停一停,她下了车,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当她重新上车时,要求亨伯特给她零钱,她要往医院给妈妈打电话。亨伯特让她先上车,然后向她吐露了实情,“你妈妈死了。”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了遍游美国的旅行。在各种类型的住宿地中,他很快就喜欢上了“实用汽车旅馆”———干净、整洁、安全隐蔽,是睡觉、吵架、和好、贪婪而违法私通的理想场所。虽然是旅行,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览,他们这漫长的旅行只不过是用一条迂回蜿蜒的粘土路来亵渎这个迷人、诚信、梦幻般的国度。最后,这段旅行走到了尽头,亨伯特决定把他的“宝贝女儿”送到比尔兹利女子学校就读。   一切似乎都很让亨伯特满意。但有一点是致命的,亨伯特无法容忍洛丽塔和其他男性在一起。当洛丽塔要求出演学校的话剧《幽暗的丽人》时,他断然拒绝。但在洛丽塔用美色相诱之后,他还是妥协了,虽然他心里很不痛快。亨伯特觉得她正在从他的掌握中逃脱出去,他只能用她每星期的零用钱来买她的欢心,但她对他越来越冷淡,彼此之间并无真正的快乐可言,亨伯特沉溺于性爱游戏,洛丽塔逐渐厌倦了这种不道德的生活。他们开始不停地争吵。洛丽塔把从亨伯特这里要来的钱攒了起来,亨伯特觉察到了,预感到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让他永远也见不到洛丽塔的阴谋,这让他火冒三丈。一次,争吵之后,洛丽塔夺路而逃,在大雨中跑了出去。找到洛丽塔后,他们决定到外去散散心,西行去各地转转,这也许对于改善他们现在这种冷战的状况有好处。   在路上,亨伯特发现背后有人跟踪,一辆“阿兹特克红色敞篷车”老是在他们屁股后面跟着,它们之间的间距似乎雷打不动。当亨伯特在一个小镇下车买眼镜的时候,他在商店里看到这辆车的车主下车和洛丽塔攀谈。但当他赶过去时,这个黑衣人已踪迹不见,他问洛丽塔:“那人说什么?”洛丽塔说:“他问我要张地图,肯定是迷路了。”亨伯特觉得不妙,立即掉转车头,往回开。   洛丽塔生病了,住进了医院,医生诊断不过是流行性感冒,没什么大碍,但要住院观察一天,补充水分,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当亨伯特打电话给医院时,医院医护人员告诉他,有个人把她给接走了,自称是她的叔叔,还带着一条狗,看上去很和善。亨伯特大吃一惊,他马上想到这些天来一直跟踪他们的人,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大意了。他赶到医院,和医护人员大吵了一架,但于事无补。他踏破铁鞋,一直找,找了几个月,依旧不死心。   3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了洛丽塔从远方发来的一封信,信上说她已结婚怀孕,急需用钱:“请给我们寄张支票来吧,爸爸。有三四百,或再少些我们就能对付得过去。”他读信时拼命抗拒着它在他身心中引起的剧痛,他踏上了那条路,独自一人按照信上写的地址驱车前去。他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来到女儿的新家,慰问他们,给他们钱,然后洛丽塔告诉了他真相,那个将洛丽塔从他身边拐走的人正是那个秃顶像脏猪一样的老头儿,他的名字叫奎迪,是个编剧,有时还做点广告。他是洛丽塔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他把她骗走,为他拍一些色情照,洛丽塔不肯,于是她就给赶了出来。   虽然亨伯特仍然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此时的洛丽塔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妖艳的小仙女了,亨伯特从他的口袋里拔出了自动手枪,准备将一腔仇恨都发泄到那个拆散了他们的人身上。他找到了这个让他憎恨一辈子的男人,把子弹射进他的身体,就像这是一只该死的老鼠。他没有一丝怜悯,没有一点犹豫,他只知道,他要干掉这个男人,为自己也为这段要命的恋情复仇。   ·相关链接   作者:纳博科夫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这位1917年革命时流亡欧洲的俄裔贵族子弟,曾靠教英文,教打网球为生,同时写俄文小说,30年代末到了美国,在各名牌大学轮番教文学,暑假时到各地扑蝴蝶,做成标本放进实验室。除了研究蝴蝶翅膀斑点的嗜好,他还翻译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用直译法,注解多于翻译加原著的分量。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写小说,以康奈尔教书经验写的小说《微暗的火》,一位教授一边研究着一位风格隐晦的作家,一边在学院文人堆里勾心斗角。小说大注解套小注解,冷幽默,也够艰深。就是这样一位高度优雅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兼翻译家的纳博科夫,写了他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的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感情”,由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禁书: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争议: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自然是有关艺术的社会责任问题。《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洛丽塔》无疑已是图书世界的一桩新闻……”《洛丽塔》争议的关键和最令人难解的是,纳博科夫对道德问题显得很没兴趣。许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确实出于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读者总是由它联想到因为色情描写而引起世界性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论者自觉找到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了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色情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五、《洛丽塔》有几个版本?看谁的译本比较好?

读过《洛丽塔》三个中译本,分别为:①1989年漓江出版社黄建人译版《洛丽塔——鳏夫忏悔录》(好一个“

异乡变态情,芸芸众生相

”,还有这著名的地摊小黄书范儿封面)②2000年译林出版社于晓丹译版《洛丽塔》③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主万译版《洛丽塔》

黄建人译本读过2遍,主万译本读过1遍,于晓丹译本读过17遍还是18遍忘了。

个人认为,于晓丹译本最好

。试举一栗。英文原文正文最末一段,划红线段落:黄建人译:主万译:于晓丹译:“I am thinking of aurochs and angles, the secret of duarble pigments, prophetic sonnets, the refuge of art. And this is the only immorality you and I may share, my Lolita.”Round 1:原文:“I am thinking of aurochs and angles”黄建人:“我想到了野牛和天使”主万:“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于晓丹:“我正在想欧洲的野牛和天使”【aurochs】为“欧洲野牛”,黄译直接简化成“野牛”,为什么不妥呢?因为“欧洲野牛”是欧洲著名已绝种动物之一(有记录的最后一头欧洲野牛出现于1627年波兰的Jaktorów森林,见wiki),含糊地译为“野牛”,将特指扭曲为泛指,丢失了好多内涵、好多情绪。这一段建立在【不朽/可朽】、【永恒/易逝】一类终极命题的基调上。简单粗暴地译为“野牛”,意义顿失,读者不免莫名其妙。而“欧洲野牛”,则指代着,那些我们

已永远失却、将永远失却

的事物。譬如青春。譬如——会渐渐长大变老的洛丽塔的萝莉属性。<欧洲野牛,图片来自wiki,侵删。>【I am thinking of】,主译“我现在想到”,稍显啰嗦。/////////////////////////Round 2:原文:“the secret of duarble pigments”黄建人:“经久不褪的色素之谜”(色素之谜?是在说苏丹红之类的可怕东西吗?【pigments】译作颜料有那么让人为难吗?)主万:“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于晓丹:“在想颜料持久的秘密”个人喜欢thinking of=【在想】多一点//////////////////////////////Round 3:原文:“And this is the only immorality you and I may share,”黄建人:“这才是你我唯一可能共享的不朽”主万:“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于晓丹:“这便是你与我能共享的唯一的永恒”就是多几个字、少几个字的问题,就是语感、腔调、节奏的问题。另:这一段,黄译和主译遵循原始段落结构;而于晓丹的做法是将之从原段落抽出,另立一段,此做法无疑起到强调突出的效用。好煽,好燃。读到于译的此处,二话不说,直接落泪。////////////////////////////////整个主万译本的不完美之处也许在于太过啰嗦,不够利落。亨·亨被译成一个口齿不清拖泥带水的窝囊老头,丢失了某种机智诙谐的品质。当然,注释是亮点,从中受益良多。老先生考据严谨、治学精深。个人愚见是输在节奏与味道。

于晓丹译本语感十分好,懂得节制,节奏迷人,确实有复刻出那个喜欢玩文字游戏掉书袋耍小聪明文思奔逸偶尔自嘲通常诙谐不时深刻间或自怜的亨·亨的灵魂。

黄建人译本勉勉强强。

六、洛丽塔原著?

《洛丽塔》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

七、loli和lolita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Loli全称Lolita   中文分别译作萝莉和萝莉塔   LOLI最早出现于美籍俄裔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所作的小说《Lolita》,   后被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 改编成同名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   今多使用由日语简化过的词语「ロリコン」音译而来的。“萝莉控”早期亦多写作“罗莉控”、“罗莉空”、“萝莉空”,但近年来,似乎已经逐渐演变成以“萝莉控”为最多人使用的写法。 Loli 萝莉:简单地说就是能引起人们(通常是男生)对年纪小或者看起来年纪小的女孩的特殊偏好(不一定是平时所说的“爱”)的女生,简单的说就是看起来显得萌的女孩,但是不一定是幼女或者少女,基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但是由于各个人萌的对象不同也会有很大的定义差异,目前的年龄段的指代基本是高中以下,也有一部分人的好球带比较高,但是也因为一些ACG产物中的特殊别类的人物(比如神灵之类活了1W年还是幼儿体的那种)也能叫做萝莉,所以年龄渐渐的就不成为单一的定义,也衍生出只要萌就好的一类人和对于年龄身材等各个方面的数据都有严格要求的一类人,所以也不能对于每个人都有泛用性。但是目前的标准虽然不一定,但是基本的就一定要萌,而且身体处于暧昧的状态(不过还有一些喜欢特殊类型的萝莉的也就是了,这里不做讨论)。

八、如何正确评价小说《Lolita》?

“洛丽塔,我的灵魂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不得不说,纯文学角度来说,这本书真的非常的优美动人,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本书的名气,只感觉叙述者虽然情真意切但掩盖不了是个无耻的诱拐犯,而且对未成年少女下手,但没办法违心说它不是一本好书。

或许因为此书主角的不道德,出版伊始被很多国家禁过:色情。但其实,几乎所有的巨著,都有人类这一原始行为的描述,而且细致情感丰富。

为什么?

因为欲望,因为本能。

除了写给孩子看的,性是成人世界里最直观最本能体现欲望的行为。而《洛丽塔》之美,除了文笔之美,其灵魂所在就是主角的欲望之美,即使这种美是丑陋的不道德的。“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情欲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

伟大的书籍,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处人类灵魂的自我探索,在某些方面引起读者的通感或者共鸣。

《洛丽塔》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从一个不道德的“恋童癖”的视觉角度开始,将主角的内心变化和挣扎,娓娓呈现。主角亨利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吗?他知道,“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他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背德的怪癖——源于年少时期骤然而逝的爱情,他小心的藏起自己的欲望,迂回的接近欲望之源洛丽塔,他还不敢放肆;在美国开放式教育下成长的洛丽塔并不是纯洁无知的少女,她感觉到继父对自己的欲望,引诱他;洛丽塔母亲意外离世,亨利立即带着洛丽塔游荡,他无法放弃洛丽塔,实现欲望的同时躲避警察和人群。主角一边小心翼翼的描述自己的欲望挣扎,一边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原罪,在欲望熊熊燃烧之下,是羞耻和愧疚。少女终究会长大,两年之后的洛丽塔厌倦和憎恨与继父的背德关系,跟着另外一个浑身罪恶的男人离开。欲望放大了亨利的迷恋,他似乎深深爱上了洛丽塔,即使她不再年幼可人。三年后洛丽塔出现,接受亨利的金钱帮助,拒绝跟他走,绝望的亨利开枪杀死诱拐走洛丽塔的浑身罪恶的丈夫后病死于监狱,而洛丽塔最终死于难产。

这就是一出源于欲望放纵欲望的悲剧。

除了自我探索,同时《洛丽塔》也描述了当下美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问题,包括美国的教育和混乱的社会环境,因此这本书也屡屡被认为是反美小说。甚至有评论家认为《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当然,也有评论者认为《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最后,风靡日本的“萝莉”就源于此书。“萝莉”化于“洛丽塔”,亨利将“9~14”岁的女孩称为“小妖精”,在日本”萝莉“用来表示可爱的小女孩。还记得开客栈时某位日本客人在书架上看到《洛丽塔》尤为惊喜,然后他拿了本我看不懂的日文小说跟《洛丽塔》排在一起。那本书不是日文版《洛丽塔》。

九、洛丽塔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

《洛丽塔》是作者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至《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十、洛丽塔书讲的什么?

书名《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