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简介 诗经鉴赏

《诗经》简介 1106 91 2023-12-04 14:42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通过颂扬君主和贵族、描写各地景物和生活、比较对照事物、表达情感和抒发兴奋的多种形式,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周时称“诗”或“诗三百”成书于东周时期。《诗经》中诗歌的来源一部分来源于搜集的民间诗歌,一部分来源于公卿献诗。

《诗经》从内容上分可分为风、雅、颂。风为十五国风,雅为: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之别。思想上既有着怨刺思想也有着爱恋思想以及战争、祖先崇拜、礼乐等思想。艺术手法则使用赋比兴,同时也具有想象思维与一些叙事艺术的特点。在形式上多双声叠韵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诗经》一书的版本在汉代有齐鲁韩三家“诗”以及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诗”(简称毛诗),后毛诗逐渐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最通行的《诗经》本子。

《诗经》的影响极为深远,其礼乐、怨刺思想以及艺术上的赋比兴对中国政治与文学皆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在中国以外,日本文学就吸收了诸多《诗经》的思想与艺术特色。720世纪以后,欧美对于《诗经》的研究也逐渐兴盛起来。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诗经》现存完整的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 《颂》共有40篇。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二、诗经鉴赏

  1.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2. 《诗经》六义:《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3.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4.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5. 语言风格:《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6. 皆有曲调诗与乐的关系密切,诗三百皆有曲调。《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总之,《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千百年来,《诗经》在国际上也形成了悠久而深刻的历史影响。

三、诗经产生的年代

诗经产生的年代:约成书于春秋中期。最早的诗歌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为五六百年。

四、诗经的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比如《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写。

五、《诗经》思想

1、礼乐思想

《诗经》中无论是祭祀诗、战争诗还是爱情诗,皆体现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皆为可歌。《诗经》本身便是研究先秦礼乐文明的可靠资料,《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在各种礼典上被演唱。例如《小雅》中《鹿鸣》一诗便是天子宴会群臣的诗歌,通过诗歌的节奏与语言,宴会人群的宗法观念得到加强。《周颂》中的《臣工》一篇,则是阐发农耕的奥义,是行籍田礼的礼歌。

2、祖先崇拜

《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展现出强烈的祖先崇拜思想,是祭祀活动的派生物,在产生后又促进了祭祀活动的传播。《清庙》《维清》《维天之命》等诗是祭祀周文王,《执竟》《载见》等诗是祭祀周武王。在祭祀中,祖先崇拜的观念得到强化,王权的合法性地位得到巩固。祖先崇拜思想在维系国家内部团结,强化本民族统治与排斥和贬抑殷人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3、怨刺思想

《诗经》中的一些诗歌对当时黑暗的政治与不公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具有怨刺思想。其诗歌不仅对上层统治集团的压榨百姓进行抨击,也也包括对远古贵族没落的一种哀叹。《伐檀》以砍伐树木开端,批判贵族不劳而获。“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不播种,不收割,不狩猎,却日夜有肉食,体现了群众对于不公现状的一种极端愤怒。

而《黍离》则言对西周旧都的哀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流露出对于周王室衰微的伤心之情。

4、战争思想

《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也体现了当时的战争思想。一方面,一些战争诗体现出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充满着乐观精神。《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出同仇敌忾,共同抵抗外敌的慷慨激昂。《常武》里“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歌颂的是王师出征,流露出对于周王室军事实力强大的自豪感。但另一方面,战争又会带来死亡,带来平民百姓流离失所。

所以,《诗经》中的另一些战争诗,表现的非但不是歌颂战争,而是反思战争,厌恶战争,流露出渴望安定的反战情绪。例如《东山》中的士兵随军出征,战争漫长,“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不敢再去想回家的愿望。当其终于回来后,已是“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满天小雨迷雾蒙蒙,妻子在房内叹息。

5、爱情思想

《诗经》中的婚恋诗歌也流露出当时多元的爱情思想。其中既有“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爱情,也有着被抛弃后自怨自艾的悲伤,还有对于负心男子大胆的指责与批判,也有着合乎当时礼义的夫妻和谐的生活。《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当时尚未统一的多元的爱情观念,既受当时礼义的影响,也有着原始的大胆乡野般的爱恋与怨恨。既有着含蓄委婉,也有着率性泼辣。

例如《关雎》中的爱情诗显得克制,体现出中和之美;《静女》中二人两相预约,感情真挚细腻;《桃夭》中的爱情则体现了当时女子出嫁后要谨慎处理好与丈夫家人关系的思想,“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而《氓》则是对负心人的尽情控诉。

六、《诗经》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诗经》开创性地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方法。朱熹《诗集传》对此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俗谓的平铺直叙,直接描述一件事物或其经过,多见于《颂》和《大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是运用比拟手法“托物拟况”,常见于《风》;“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指“托物起兴”,即由一件事物为引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多见于《风》和《雅》。

《诗经》的影响之大,还体现在历来众多研究《诗经》的著作之上。西汉初年,就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前三家分别出自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后来合称为“三家诗”。《毛诗》又称《毛传》,为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辑注而成,二人后来被分别尊为“大毛公”和“小毛公”。《毛诗》除了在第一篇《关雎》下有一篇《大序》外,每篇诗下又分别一篇小序。《毛诗》是古代汉族诗论的第一篇专著,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自从《毛诗》兴起之后,三家诗便逐渐失传。至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唐代孔颖达为其作疏,终于形成《毛诗注疏》,又称《毛诗正义》,被列入“五经正义”和“十三经注疏”,成为影响我国诗学数千年的权威读本。

七、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诗经中有许多经典名句,以下列举一些代表性的:

  • “无衣,无室,民遄如蒿与?” - 出自《王风·无衣》
  • “挺挺复挺,松松如也” - 出自《鲁风·车舝》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 出自《国风·秦风·蒹葭》
  • “还顾言兮,初发声兮” - 出自《国风·邶风·还》
  • “落落难求,跋跋何所” - 出自《国风·周南·关雎》
  • “采莛菊于兰皋” - 出自《邶风·葛屦》
  •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 出自《秦风·翩翩者》
  • “采我彤管,言维万家” - 出自《周南·桃夭》
  • “朝逝且长,亦不知吾之所将” - 出自《卫风·木瓜》
  • “西陆莱莱,东陆莱莱” - 出自《郑风·蓼莪》

这些句子通过简练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爱情等不同主题的深远思考和感悟,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这些经典名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被后世文人广泛引用和传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